2008年11月29日

2008.11.28演出及购碟记录

为合唱队今年的专场作表演嘉宾。演出在台上对自己相当相当不满意,下来猛摇头,平时水准打6折,但是听室友给我录的音还不错!

我认为最后录音不错有两个原因:1、我的整体感觉、力度、速度、表情是对的,所以乍一听不错,不过我的速度比原版快很多,因为没有伴奏,所以必须自己处理得又快又有气势才好听。

2、滤波的原因导致后来的微小杂音台下听不见(可是我在台上都快暴怒了……)。

负面:我认为这首曲子演出不够好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是练习不够,永远的原因。。。

最后我想说一个早就思考过的问题:想驾驭帕格尼尼(或者任何一个人的无论多难的曲子)就必须强悍过它,不单指技术,还有精神上。不要被登峰造极的炫技磨灭你心里的火,不要因为眼花缭乱的难度而迷失你心里的火把为你点亮的方向。你的灵魂,你的气质要统领和驾驭全篇曲目,但是还要严格尊重曲作者,这两者需要努力融合,需要别人点拨,呵呵。

最后希望自己能日臻完善,毕业之前如果有条件便争取办协和首次室内乐专场,但求为大学时代所有在琴房度过的光阴,画下一个美好的圆圈。

另,前几日订购的翻录碟片今日到手,雪白纸袋,店家一笔好字标注曲目,朴素大方,赏心悦目。每一张碟都是仔细挑选了的。可以一个人听CD练琴的日子,实在非常珍贵幸福。

2008年11月27日

Best of times(7)——头晕半年,手麻5个月,手无力2周

每一个病友的故事,都可以提炼成一段精彩的分析。我愿当它们是一道道有趣的题目,循序渐进,练习分析。
今日病例取自安安的巡诊:头晕半年,左上肢麻木5个月,左手无力2周。

2008年11月26日

从后宫诱逃到唐璜

《从后宫诱逃到唐璜,我爱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

贴几段精彩描写:

节选1
  《后宫诱逃》。莫扎特居然将这样一个极度乏味的故事烘托至不朽。约瑟夫二世在看完该剧后,他说,"亲爱的莫扎特,你写的音阶太多了。"唉,一个十足的傻瓜。那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指挥重复地兀自宣泄着自己关于这部作品处理的宏论,精神饱满,滔滔不绝,既不实际又不得要领。莫暄觉得他并不比约瑟夫二世高明。

  "我问你是不是同性恋。"能厚颜无耻地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严景也是十足的傻瓜。莫暄懊恼不已。
  "乐队暂停。现在请莫暄单独把这四个乐句拉一遍。"
  在一片莫名其妙的肃静中,莫暄磕磕绊绊地抬弓敷衍了过去。他走神得厉害。拉完后,他动手将谱架升至最高,恰到好处地挡住了那张一直冲他傻笑的脸。

  一天的排练,他都没再抬起头,眼睛只管紧紧盯牢乐谱。即使如此,小提琴的音响仍旧仗势欺人地笔直穿过他的大脑思维,如同现代派作品在他体内爆裂,叫他无以伦比的抓狂。

  "弦乐全部留下。木管和铜管组可以提前结束。"
  老天。莫暄愤恨地盯着乐谱。莫扎特为何执著于用弦乐表达所有缠绵悱恻的抒情主题。他不情不愿地与严景合作。
  "莫暄,麻烦你抬起你的头。如果是因为不记得乐谱,那么回去后务必认真练琴。"指挥叫停,留下一个来不及解决的和弦,说不出的别扭。
  莫暄硬生生地调整了坐姿。他与这位指挥八字不合,对抗不是他的强项,无奈顺服。
  排练继续。
  指挥显然还没有从他的白日梦中醒过来,兴致勃勃,手舞足蹈,让一段曲折曼妙的旋律如浓烟般剧烈滚动。莫暄第一次与严景达成共识,诚心为莫扎特散落在外的音符哀悼。

节选2

    《后宫诱逃》的第二次排练。许多喜歌剧的典型情节,吵架,酗酒,追逐,喧闹,求爱,通通齐济一堂。莫扎特是狡诈的天才。音乐一出场,恶俗的情节仿佛一具尸骸溶解在流体中无影无踪了。

  指挥开始激烈地燃烧起来,并向周围释放过多的能量。态度很符合他的身份,附庸风雅谦虚慷慨的大艺术家。只能听夸奖,不能听批评。当然,一旦涉及他曾经指挥的杰作,他还是乐意倾听批评的,且无比殷勤,眉飞色舞。

  莫暄此刻最崇高的理想便是背过身体,捂住耳朵。不想旁边的副首席英勇挺身而出,右手的琴弓啪地掉在地板上,斩钉截铁地截住了指挥的感官愉悦。天下大乱。他是比莫暄高一年级的师兄,叫简毅。本人可不及名字坚毅,他的皮肤未免太白皙,鼻梁未免太清秀,说起话来细得像女人。顶多算是男花旦。所以他不适合与男性交往,却总有女性愿 意同他较量。

  排练厅寂静无声,充满了漏洞百出的相对意识论。莫暄简直要呼吁这位纤细的男人也不妨用来钦佩一回。
  简毅俯身拾起失物,然后致歉,内心和外在的两种不同倾向彼此并行,玄妙地结合。语气那么自然,那么令人信服,连指挥也被他感动了。被疏远,被敌视的和谐融洽自动修复,言归于好。排练顺利往下进行。

  一条微妙的界限在大提琴正副首席之间宣告撤除。
 
   节选3
  二提琴首席是位韩国女士。从外型到音色都属于穆特系。每当执琴之时,仿佛突然的障碍,命运的揶揄,不安的期待,总之,人生的整部神曲和地狱篇都掠过她眼前,且不是仅仅像镜花水月般的假象。情况岌岌可危。旁边的中提琴首席,国籍暧昧不清。他冲周围的所有人类以及事物微笑,充满意味,但是从不倾诉。莫暄希望有机会敲一敲他戴在脸上的面具是何种质地,想必价值不菲。
 
   节选4
指挥力求把剧情里崇高感情的体现者加以突出强调,力求有更多的自由,更宽广的感情范围和对比并置的可能性。结果反而患得患失,像一事无成的醉生梦死之徒的假聪明,令所有成员无所适从。急口令和浪漫曲的技巧因素互相背驰,直接冲突,总也无法结合起来。

  排练受阻。
  大家只得豁出遁世绝欲的心情,陪着指挥辗转反侧,又彼此设想谁发挥场面功夫,假借花样翻新的借口阻止指挥矢志不渝如入邪魔般的探索精神。结果各自按兵轻易不动。谁出师未捷身先死,等于集体落空。

  僵持不下之时,摆在简毅谱架上的琴谱突然跌倒,笨拙地砸在琴弦上,随后带着英雄式的伟大风格投身于地面。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的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是如此不同凡响,魅力如此独一无二,任何别的魅力都无法替代。它引起了排练厅一阵小小的高潮。所有人都以赞赏的眼光注视它。

  莫暄几乎哑然失笑。简毅实在是具备难能可贵的高尚情操。
  简毅躬了躬身,面带微笑,算是致歉。他再度以整个病态的超感官的伪装,利用毫不令人生疑的精明使自己的缺陷变成优点。
  指挥受到惊吓,如同掉入一个忘忧的洪沟分割开的日常生活的世界与醉境的现实之间的夹缝。精神都快错乱了。
  排练不了了之。
  指挥夹带厚厚的总谱碎碎念叨着不知哪国语言提前离开。小号首席立刻吹出一个响亮的长音,跟解散号似的,所有人积极响应,通通举起自己的乐器施威,发出杂乱无章的巨响,铺天盖地的音浪遏制住了那声长音。
  双簧管首席艰难地跨越过用谱架设置的重重路障走到简毅面前,"简毅,你还是老样子。"
  

Best of times(6)——真相谎言

寻思了半天,没有办法落笔。所有琐碎的情绪,都不值得一提。这并不是夸张的压抑,只是平静的叙事。。。

被一个乙肝小三阳外加HIV阳性(我院HIV假阳性率极低)的病人追问主治查房在他面前说出的“HIV”三个字母是什么意思。我今天看到化验单结果的时候,如坠谷底,当主治在病人面前说出H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好像那个谷底又继续往地底下塌陷了。

我把化验单递给老大看,想起昨天给他做肛诊,我和老大面面相觑,互相低声确认昨天查体之后的确是互相看着仔细洗手了的。被他戏剧化的可怜表演(他骗我)折磨得魂不守舍,我比他还伤心!我都快声泪俱下了:“无论最后确证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你快乐……”说的柔情似水,信以为真。

最后发现病人说谎,他早已得知自己是HIV,难怪如此坦然平静。虽不予拆穿,但是脑中开始警惕地不断推想他在我面前的表现是否存在疑点,整个病史是否合理。出来的时候又被家属堵在电梯口反复盘问,几乎使出浑身解数才得以替他保住秘密并解脱自己。真相只有一个,但是让人能活下去的只有谎言。

我觉得自己有强迫症了,一路上魂不守舍地反复回忆昨日问诊他说的每一句话是否已暗含了线索。

晚上我终于发神经,拍下了某家店铺能找到的米尔斯坦录制的所有唱片,又拍下能找到的西贝柳斯所有独奏和室内乐谱子,以及维尼亚夫斯基的双小提琴谱子,还有帕格尼尼第一协奏曲的谱子。拍完了以后想起来我好像在家里是有其中一些谱子和碟的。然后开始痛恨自己如此粗率,花出不必要的钱。

完全不知道怎么写下去这片博客,“不要动辄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要强迫别人体验自己心中的精神垃圾”的想法压抑住了写下去的冲动。

写不下去了,搁笔睡觉。不快乐。一点也不。

2008年11月24日

双小提琴作品集帖

在没有中提琴没有大提琴没有钢琴的PUMCH,只好收集小提琴二重奏作为练习和演出的曲目。

Bartok 44 Violin Duos
Wieniawski Four Etudes for two violins


准备入手一张激情与速度(?什么名字,忘了),因为见到单子上除了常见的一些二重奏曲目外另有改编的乡村骑士、帕萨卡利亚、查尔达什等常见小品的二重奏版,饶有兴趣实践之,只是以前都听乐队版的,不知道二重奏什么样子。但见CD演奏者之一曾是老师去世之前的同门大师兄,故想要听听看~

2008年11月17日

莫失莫忘

大半夜的不睡,在网上找她用过的所有博客,一篇一篇阅读过去,才知道……好比说我知道伊是同人女,但是我没有关心过同人,所以两个人渐渐有不同的圈子,越来越疏于联络这是真的。

多尴尬的事情都发生过,也有火爆的时刻。但是终究还是觉得很难过,感觉好比失恋一样。

我大概是很糟糕的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局。这件事都不想跟人说。总之非常挫败非常沮丧非常窝火非常不想再提。我已经给这个事件定了性,决心将其的棺材板钉上钉子然后入土为安然后我也跟着入土就可以了。

就这样吧。没有机会再来就闭上眼睛把所有的过去整理好打包然后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继续生活。欺骗自己,麻痹自己,到连伤心都不会了,我就炼成了。

最近记忆力衰减得厉害,想不起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名字是什么,记不住刚看完的数据。虽然说每个人的终点都是坟墓吧,但是留在世间的记忆总该有个盒子收藏。

2008年11月16日

Best of times(5)——世事缠咬

妈妈养了许多我叫不出来名字的植物,午后的阳光穿透暗绿、鲜绿、翠绿的窗台,穿过落地窗,落在我身上。昨晚度过了静谧安宁的一夜——还是自己家里的床睡的舒服啊,能够毫无知觉地睡到天亮,睁眼看见第二天的阳光。昨晚和今天都很老实地坐在桌前写病历,感到内心无比舒泰安宁。

昨晚散步,妈妈说:“月亮好美啊!”我说:“是啊,竟然圆成这个德行。”她又好气又好笑地问:“你怎么变成了这样?!”

向父母大诉辛苦,妈妈说:“你怎么变成这么爱抱怨?像个愤青一样?”我说:“为什么我要一直听他们骂?他们说的问题又不是我造成的。”

妈妈说:“你要当他们是你的亲人啦,病人在医院里无论发什么脾气都是有理由的,他们很痛苦,你要多关心他们。他们冲你发脾气,是因为不敢在大教授们面前流露真实情绪,所以只好骂你。你就睁大眼睛听着。把病人当小孩子哄。”
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说我觉得自己的心就象浸泡在包含死亡、痛苦和黑暗的一缸冰水里,每次离开医院回到家就象离开水面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畅快。

我想我妈是世上唯一一个会很认真地对我说:“你要爱你的病人”的人。

2008年11月14日

Best of times(4)——微言大义

按理说只管3个病人应该是挺开心的,可是……我在感染同时管9个病人的时候都没这么纠结。

第一个病人M/70,白细胞2万多,收进来的时候大家热情洋溢客客气气,不过周二晚上我下了课去看他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已经打上了化疗,我于是提醒他白细胞低,要注意感染等等,然后开始像讲内科课一样给病人和家属上课。然后发现他和他家属用一种杀人的眼光看我:“你们就这样拿病人做实验么?”我真切地听到了牙齿咬合的声音。我一看他怒了,声音愈发柔和地劝,心里都快疯了……才知道今日化疗了,后悔没有先问老大……可是这又不是我下的决定,冲我发什么火。不敢得罪大领导所以冲小大夫撒撒气我很可以理解。理解归理解,我实在不乐意去看他。同学嘲笑我:你就是因为先转的内科,习惯了有时间就去看病人,其实外科大夫都只是早上晚上去看一圈就完了的。

第二个病人F/46,胃癌根治术后,拔了管子的第二天体温上升。这个病人就是那种感染科的病人,你只能慢慢等抗生素起效,完全不想面对她。因为她会用一种怨怼的眼神看着你:我37度8。我对此没有任何觉得特别重要的感觉,因为已经在感染科锻炼到觉得38.5以下根本不是发烧了,该怎么用药都是很清楚明白的……但是必须做出特别重视的样子。

第三个病人F/50,手术前配合度特别好,手术后问我到底是谁做的手术,是不是大领导。我告诉她实话:是小领导做的。她很不高兴,说自己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我连唐WS的手术都推了(来头可真不小!),专门来找x老做手术,你们就这样对待我。”她的问题在于搞不清楚2点:
1、手术效果是第一位的。每个病人都是整个团队在管,做手术的都是领导级别的人物,唯一的区别在于是40岁的领导还是70岁的领导。只要上台的必然是做这个手术够了一定次数的,是可以保证质量的。这里的大夫都很骄傲,每个病人都会上心的。打不打招呼、有没有托朋友肯定会有区别,但是这区别顶多体现在给你早点排手术这样的事情上,不可能在最终的质量上有区别,医院严格质量控制,谁也不想砸饭碗。

2、另外一方面。。。说白了就是: 托人找关系住院顶多能托到被收进来住,接下来到底是谁给做,那就看个人的段位了。人在这方面都比较势利比较期待给自己做手术的医生看上去白发苍苍,虽然并没有道理但是我也可以理解,不过自己功力不到,搞不定大领导,怪起我们这些完全不起决定作用的小大夫,是为不智。

我如果对她说一句谎:“嗯,x老师上台了的,他给你做的。”后果是:

第一种后果:每个人都皆大欢喜,接下来的数天也能看见她愉快的笑容,术后的配合肯定也特别好(她出院之前是无法看到手术记录的,不会知道手术记录上写的根本没有x老师)。等她能看到手术记录的时候,她早就没事了,也许都不会想到要去我院病案室复印病历。这个结果是最好的。

第二种后果:术后恢复万一万一有点问题,
1)她也不会抱怨什么,毕竟是x老师做的,她已经满足了,走到X老师这就算到头了。
2)她是教小孩子声乐的,不能忍受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其实那结节在外侧下极,离喉返神经远得很,根本碰不到),前来复印病案,打算告x老师,发现根本不是,于是更加愤怒,一告到底,巨额索赔。

严格说来,知情权这个东西是要满足患者的,但是现实中,也是有人充分使用,有人不充分使用。并不是你知道了所有事情就对你最好。有些事情是我们都无能为力的吧。鉴貌辨色,相机行事。

2008年11月13日

Best of times(3)——时不负我

最近诸事不顺,不提也罢。但是今天上午忽然又high起来。过程是这样的:

手术前,偷得浮生半日闲似的跑去食堂买了巧克力和可乐,坐在那里气定神闲地看落地窗外的,在迅速饮下这一兴奋性的饮料之后,对自己说:我要振作!然后把巧克力一小块一小块掰下来,一路走一路悄悄放到嘴里。走到手术室门口的时候恰好吃完。在更衣室里清洁牙齿,检查仪表,非常兴奋地刷手上台。

这台手术术野清楚,解剖结构清晰,术程顺利,我内心满怀兴奋之情,这一定被主刀发现了,最后一刻主刀要放引流管了,转身问我:"你喜欢放哪边?"我……我说:“我喜欢放在离阳台近的那边,这样每天看引流的时候看得比较清楚。”主刀:“……”

下午的颅脑外伤课后,赵老一跟我提起翻译威廉姆斯内分泌学,我心中就产生了巨大的痛苦,但是今天high得连痛苦都转化成了生产力。

晚上6:00-7:00内科总值班讲课,在地下办公室里圆桌会议,我崇拜的内科总值班LXJ讲了几个月来她精选的几个不典型的与心脏有关的病例,精彩,决定把关键之处纳入我的鉴别诊断体系。大概有四五个听众吧。蛮好的,感觉自己一次课下来眼界提升了一些。
我到现在也不愿认同大家所讲的“协和是诊断疑难杂症的中心”。因为所谓的疑难杂症,只要医学上是可以解释的、有道理的,就应该作为一个医生份内的事情,是否能诊断出来,不过是看他功夫有没有到家,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捕捉小概率事件的敏锐。但另一方面因为囿于现实条件,不允许我们首诊就能百分之百正确,现实情况也是必须要接受的,当自己水平未臻化境的时候,也不要苛求自己断案如神,只是,永远不要停止追求。当然这种想法我也只敢私底下想想,现实中,我是菜鸟一头,但是菜鸟也会不断努力的哟。

晚上7:30,国家大剧院的“融合交响”首演,这台芭蕾盛会我已经盼了很久,基洛夫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巴黎国家歌剧院、柏林芭蕾舞团、米哈伊洛夫斯基芭蕾舞团的首席演员全都到场献技。在T大师面前,我觉得走到了语言表达的尽头。当Tamara Rojo饰演的爱斯梅拉达高擎铃鼓亮相的一刻,我的心跳就加速了,伊完美炫技,实力无声,观众都疯了,这情景在我贫乏的记忆里,也只有听人说起过的梅纽因第一次来北京时可以媲美——“在寒冷而透风的礼堂里,最后一排的观众站在椅子上,吹口哨,跺脚,疯狂地鼓掌,谢幕xx次。”我很久没有对什么场景印象这么深刻了,可是今天晚上我脑海里一直是爱斯梅拉达。除此以外,基洛夫的"魔符"和米哈伊洛夫斯基芭蕾舞团的“Radio and Juliet”(我喜欢这个名字,也喜欢这个舞)都很强,其余两家真的一般般吧,不如中芭的首席。

我旁边坐着一个来自中芭的不知做什么的女人,非常冷酷地说:唉唉,比中芭男演员强多了。我听了无语,就算是实话,也要等到看完中芭男演员演出再说嘛。

下半场是中芭改编的拉三,说实话我觉得改编得还不错啊,虽然有些失误,有些边边角角感觉有点奇怪,但是毕竟是新排的作品嘛。而且中芭的首席演员面对世界顶级大师也丝毫不逊色。我觉得国人对中芭真是好苛刻啊,一点都没有对那几家大牌队伍热情(不过也有可能是大家都拼不过老拉,太长了,听得失去了鼓掌的体力和乐趣)。最后喊Bravo的是我和我前面的一个非常优雅的非洲老太太。她估计也看不下去了。

但是我认为整场演出不负众望!以前的人哪怕变卖家产漂洋过海也要亲睹大师的表演,我现在终于理解他们了……